【原】诗人嘛,谁还没点儿绯闻

来源:个人图书馆-大圣的小宇宙 2023-06-03 09:20:50

从此无心爱良夜,任他明月下西楼


(相关资料图)

文/ 大圣

唐宪宗元和四年(公元809年),一本名为《霍小玉传》的传奇(小说)在长安问世并迅速走红,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。

不论是官员,还是书生,只要认识字的,大家一见面,不出三句话准有人问:“看过《霍小玉传》吗?没看过,赶紧买去,最近这本书可火了。”

小说的作者叫蒋防,没什么名气,书中描写的是一个老套的故事,才子遇佳人,始乱终弃。这样的情节在生活中屡见不鲜,并不离奇。

但这篇小说为何能一炮走红,连续数周雄踞叮叮网畅销书排行榜榜首?是花钱买热搜了,还是雇水军炒作了?

并没有。《霍小玉传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不仅因为霍小玉是长安名妓,更因为书中的男主角是朝廷官员,时任正五品中书舍人,唐代大诗人李益。

1

李益的名字,可能好多人都没听过,毕竟唐代诗坛群星荟萃,大咖云集,如果不是一线诗人,很容易被人们忽略。

李益出身陇西李氏。早在南北朝时期,陇西李氏便与范阳卢氏、清河崔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,并称五大家族,势力庞大。

唐朝建立后,李唐皇族也自称源于陇西李氏,使得李氏家族地位愈加尊崇。所以,李益是名门望族出身,祖辈世代为官。

身为世家子弟,李益并没有像有些官二代那样,依靠父辈,坐享其成,花天酒地,游戏人生。相反,他勤奋刻苦,热爱学习,在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尤其擅长诗词,屡有佳作问世。比如这首描写洛阳牡丹的诗:

紫蕊丛开未到家,却教游客赏繁华。

始知年少求名处,满眼空中别有花。

诗中将蜂拥而至的赏花游客比作追逐功名的少年,构思巧妙,立意新颖,饱含哲理,耐人寻味,颇有大家风范。

当时,李益的诗与另一位皇族子弟李贺齐名,《新唐书》中说,李益写诗,“每一篇成,乐工争以赂求取之,被声歌,供奉天子。”每完成一篇,宫廷乐师争相抢购,谱成曲后,专门演唱给皇帝听。

大历四年(公元769年),李益首次参加科举,进士及第,轰动一时,因为当时他还不满20岁。

那年一同上榜的共有26人,大多是复读生,有的已经考了几十年,须发皆白,李益如此年轻便考中了进士,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。

五陵年少金市东,银鞍白马度春风。李益一鼓作气,第二年再赴长安参加制科考试,再次顺利通过。

不出意外的话,李益将很快走上领导岗位,成为我大唐的年轻干部。

就是在长安等消息的这段时间里,百无聊赖的李益遇到了长安名妓霍小玉。

2

世家子弟,青年才俊,李益从小也是见过大世面的,但陇西(甘肃)那种地方,别的不说,就娱乐业这块儿,怎么能跟长安比?

后来,李益全家迁往东都洛阳,才算长了点儿见识。

金谷园中柳,春来似舞腰。

何堪好风景,独上洛阳桥。

洛阳人好客,每次从一些地方经过,总有几个漂亮的小姐姐站在门口热情相邀:“帅哥,来嘛,进来坐坐,全套服务,包你满意。”

李益当时正忙于备考,心无旁骛,所以总是红着脸推脱:“不了不了,要考试了,我模拟试卷还没做完呢。”

虽然婉言谢绝,但过后李益不免心神荡漾,充满好奇。

现在好了,十年寒窗苦读,终于通过了考试,只等录取通知书,这段难得的空闲时间,不该好好放松一下,庆祝一下吗?

西京长安,国际大都市,比洛阳更热闹更繁华,十里长街,灯红酒绿,车水马龙,青楼妓馆鳞次栉比,休闲娱乐洗浴K歌足疗采耳保健按摩,应有尽有。

李益正值青春年少,孤身一人客居长安,无所事事,一天下午,不知不觉走进了胜业坊古寺巷一家名为“天上人间”的私人会所。

为什么是下午?这种地方不应该晚上来吗?

不行,唐朝有严格的宵禁制度,天黑以后,百姓禁止出门。

不光是唐朝,历史上除了宋朝,几乎历朝历代都实行宵禁。时间一到,街道清场,店面打烊,什么“大唐不夜城”,不存在的。

来之前,李益专门上网搜索热帖“第一次去那种地方怎样表现得像个老司机?”他认真学习,深刻领会,将其中的要点烂熟于心。

按照网上的攻略,李益进门后,气宇轩昂,目不斜视,直奔前台。

拿了手牌后,边上楼边漫不经心问身后的服务员:“66号在不在?”

那是李益第一次见到霍小玉。

当小玉进门的那一刻,李益只觉眼前一亮,一时惊为天人。书中描写:但觉一室之中,若琼林玉树,互相照曜,转盼精彩射人。

3

在耍大宝剑的过程中,李益春心荡漾,为避免尴尬,便故作镇静,问东问西:“姑娘多大了?哪里人啊?干这个多久了?为啥要做这一行啊?”诸如此类。

对于这种客人,经验丰富的技师有一套固定的说词,一般是这样的:

父赌母病弟读书,酗酒家暴有前夫;

自己带娃没收入,从此走上不归路;

刚做不久还不熟,还望大哥多照顾;

只想尽快赚点钱,然后开个美甲店;

找个好人嫁出去,人生愿望全实现。

小玉也不例外,说自己今年16岁,本是良家妇女,母亲原是长安霍王府上的婢女,霍王死后,母女二人被赶出了王府,走投无路,生活所迫,这才沦为歌妓。

李益对小玉这番话深信不疑,这么漂亮的姑娘,怎么可能骗人?

事实也是如此,小玉气质高雅,言谈举止与其它技师完全不同,“言叙温和,辞气宛媚”,且多才多艺,现场为李益演唱了一首歌曲:

微风惊暮坐, 临牖思悠哉。

开门复动竹, 疑是故人来。

时滴枝上露, 稍沾阶下苔。

何当一入幌, 为拂绿琴埃。

莺声燕语,婉转悠扬,李益听罢,惊喜万分,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正是自己所写。

小玉听说自己最喜欢的歌的词作者就是眼前这位公子,也不由芳心大动,二人双双陷入情网。

当晚,李益留宿天上人间,极尽缠绵,其中细节不便描述,书中只写了这样几句话:须臾,玉至,解罗衣之际,态有馀妍,低帏昵枕,极其欢爱。

战事平息,硝烟散尽,李益除了有些疲劳之外,什么感受?“生自以为巫山洛浦不过也。”宋玉提到的巫山神女,曹植遇到的洛水神女,也不过如此吧我觉得,对小玉的服务十分满意。

霍小玉呢?激情过后,沉默不语,过了许久,忽然嘤嘤嘤地哭了起来。

一下把李益给整懵了:“宝宝咋了?哭啥呀,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?我下次改进还不行嘛?”

小玉抽泣道:“妾本倡家,自知非匹。今以色爱,托其仁贤。但虑一旦色衰,恩移情替,使女萝无托,秋扇见捐。极欢之际,不觉悲至。”

意思是,我是做这一行的,知道配不上你。现在你喜欢我,只是因为我年轻漂亮,一旦我年老色衰,你肯定移情别恋抛弃我,想到这儿,不由悲从中来,呜呜呜。

李益一听,当即发誓:“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!即使你变了模样,即使你把我遗忘,你永远都是我心爱的姑娘,海枯石烂,永不变心!”

小玉扭着身子噘着小嘴:“我不信我不信,你们读书人,就会用花言巧语哄骗人家。”

李益急了:“不信我给你立个字据。”当场取出笔墨,奋笔疾书,立下誓言:我李益此生非霍小玉不娶。山无陵,江水为竭,冬雷震震,夏雨雪,天地合,乃敢与君绝。

援笔成章,引谕山河,指诚日月,句句恳切,闻之动人。霍小玉见此,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

4

就这样,一对才子佳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,日复一日,共同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
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。公元771年春,李益终于等来了朝廷的委任状,任命李益为陕西郑县主簿,也就是县长秘书,即刻上任。

阳春四月,草长莺飞,二人十里相送,依依惜别。李益安慰小玉:“宝宝放心,等我那边安顿好了,就回来接你。”

霍小玉年纪虽小,但阅人无数,心里很清楚,以李益的家世和身份,不可能与自己白头偕老,还不如现实一点,不求天长地久,但求曾经拥有。

她说:“妾年始十八,君才二十有二,迨君壮室之秋,犹有八岁。一生欢爱,愿毕此期。然后妙选高门,以谐秦晋,亦未为晚。妾便舍弃人事,剪发披缁,夙昔之愿,于此足矣。”

意思是,我18,你22,你距离三十而立还有八年时间,我希望能跟你好好享受这八年,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给你,八年后就任你去迎娶大家闺秀,然后我剃发出家,这辈子也就满足了。

李益听罢,十分感动:“别瞎说,什么八年,说的是一辈子,差一年,一个月,一天,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。你要相信我,再不用多久,我要你和我今生一起度过。”说罢,转身离去。

当时,两个人谁也没想到,这一转身,就是一辈子。

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可以想象,走的完全是渣男薄情寡义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常规流程。

家里已经为李益订了亲,女方是大户人家,在当地颇有势力,妈宝男李益不敢拂逆父母,权衡利弊之后,便答应了这桩婚事。

可怜霍小玉这边还蒙在鼓里,苦苦等待却一直没有李益的消息,朝思暮想,夜不能寐。

不会是变心了吧?闺蜜小丽劝小玉:“不可能,怎么会,李公子不是那种人,啥事儿你别总往坏处想,说不定是死外边了呢。”

霍小玉派人去郑县打探后才得知,李益已离开郑县,此时正在长安装修新房,筹备婚礼——当然,新娘不是自己。

没想到啊没想到,日思夜想的心上人竟与自己在同一座城市。你另有新欢不怕,倒是跟我说一声啊,就这样玩失踪,玩人间蒸发,躲着不见我,考虑过我的感受吗?还讲不讲点儿武德?

霍小玉越想越生气,悲愤交加,抑郁成疾,不久便一病不起。

5

霍小玉在长安娱乐圈还是有些名气的,当初傍上青年才俊李益,招来许多同行的嫉妒,如今听说小玉被甩了,不免幸灾乐祸:“我说什么来着,我就知道没有好下场,男人靠得住,母猪能上树。”

只有闺蜜小丽守在小玉身旁,反复开导小玉:“算了吧,该放就放,再想也没有用,天涯何处无芳草,不行咱再重新找,何必一棵树上吊死,多试几棵嘛。”

多情女偏遇薄情郎,霍小玉的遭遇很快传遍了长安,有人同情,有人嘲笑,有人愤怒。一位平素喜欢穿黄色麻布衫的无名侠客,是小玉多年前的客人,对小玉倾慕已久,眼见小玉被爱折磨,危在旦夕,决定出手相助,主持公道。

社会我黄哥,人狠话不多,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直接把李益绑架到了霍小玉家里。

李益见到病榻上的霍小玉,羞愧难当,一时无言以对。

而霍小玉此时已病入膏肓,她强撑着坐起来对李益说:“我现在这个样子,都是拜你所赐,咱们就此永别。我死之后,必为厉鬼,使君妻妾,终日不安!”

说罢,一口鲜血喷出,气绝身亡。

霍小玉之死,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,公众舆论一面倒,纷纷谴责李益的薄情寡义,特别是那些自媒体,最喜欢这种娱乐八卦新闻:《刚刚!一代名妓以身殉情,血溅闺床!》《震惊!花季少女命丧黄泉,凶手竟然是……》《不忍直视!朝廷大员与青楼名妓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》等吸人眼球的报道铺天盖地。

李益身心受到极大刺激,自此郁郁寡欢。

更要命的是,霍小玉临死前留下的恶毒诅咒,也开始应验。

婚后,李益在家中不时看到一些诡异的景象,他开始疑神疑鬼,总感觉妻子身边有个陌生男子,趁自己不在家行苟且之事,由此百般猜忌,处处防范,夫妻终日为此争吵,最终一拍两散。

这之后,李益又结过两次婚,每次都无端猜疑对方有外遇,并为此大打出手,实施家暴。最后,疑心病发展到“出则以浴斛复营于床,周回封署,归必详视。”出门前要用浴盆把妻子扣在床上,周围贴上封条,回来详细查看。

总之,书中描写,李益后来心理严重扭曲,已经发展到了变态的程度。

6

一个家庭生活不和谐的人,工作上也很难有所建树。李益在县主簿的位置上干了三年,不但一直得不到升迁,还天天被县长呵斥,李益一气之下,弃官辞职,投奔部队,开始在各地方节度使的幕府中任职。

小丽说的没错,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,既然地方上混不出来,干脆投笔从戎,去部队上干一番事业。

这之后,李益辗转苍凉大漠,西部边陲,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。

风沙吹老了岁月,也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,李益的诗歌由此转型。

在部队有时间写诗吗?

李益在军中只是个幕僚,没有事业编制,更不算公务员,相当于节度使自己聘的参谋。和平时期也没有战斗任务,所以有大把的时间搞文学创作。

以往李益的诗都写点儿啥?写闺中怨妇:

嫁得瞿塘贾,朝朝误妾期。

早知潮有信,嫁与弄潮儿。

这首名为《江南曲》的乐府诗是李益早期的代表作,全诗以白描手法叙述了一位丈夫常年在外经商的妇人的闺怨之情,心理描写传神入微,寥寥数语,道出了广大妇女的心声,深受女性读者的喜爱。

除了写闺怨,李益还喜欢写一些感时伤春,思乡离愁的诗,比如这首流传很广的《行舟》:

柳花飞入正行舟,卧引菱花信碧流。

闻道风光满扬子,天晴共上望乡楼。

此外,还有一些酬赠送别的诗。比如这首《喜见外弟又言别》:

十年离乱后,长大一相逢。

问姓惊初见,称名忆旧容。

别来沧海事,语罢暮天钟。

明日巴陵道,秋山又几重。

其中的“问姓惊初见,称名忆旧容”是流传甚广的名句。

总体来说,李益早期诗歌,特色并不鲜明。

7

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,经过几十年军旅生活的磨炼,李益早已脱胎换骨,开始把笔触伸向广阔的大漠边疆,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、广受好评的边塞诗。

之前的王维、岑参、高适、王昌龄等人也以边塞诗见长,但他们大多只有短暂的边塞生活体验,而李益则不同,从军整整32年,是唐代从军时间最长的诗人。

有丰富的边塞生活体验,才能创作出丰富的边塞诗篇。比如这首《夜上受降城闻笛》:

回乐峰前沙似雪,受降城外月如霜。

不知何处吹芦管,一夜征人尽望乡。

没有亲身经历的人,很难写出这种感觉。还有这首《塞下曲》:

伏波惟愿裹尸还,定远何须生入关。

莫遣只轮归海窟,仍留一箭射天山。

还有《从军北征》:

天山雪后海风寒,横笛偏吹行路难。

碛里征人三十万,一时回首月中看。

可以看出,李益的边塞诗跟以往的边塞诗相比,似乎缺少一些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,大多描写的是将士久戍思归之情,更多体现的是凄凉与悲壮,然而,也正是由于这一点,让他的诗歌更具人文关怀,更能打动人心。

李益创作颇丰,现存《李益集》2卷、《李君虞诗集》2卷、《李尚书诗集》1卷。其中以边塞诗最受好评,尤其是他的七言绝句,业内认为可与“七绝圣手”王昌龄相提并论,李益也因此被后世贴上了“边塞诗人”的标签。

元和元年(公元806年),已年过六旬的李益终于结束了异乡漂泊,被唐宪宗召回京城任职,起初担任都官郎中,后提拔为中书舍人。

就在他担任中书舍人期间,那本《霍小玉传》横空出世,在坊间迅速流传。

8

有人说,这篇小说背后有很深的政治背景。

当时正值朝廷内部“牛李党争”白热化之际,蒋防与李绅、元稹同属李德裕集团;而李益则是牛增孺集团的人,双方水火不容。

体制内的人都知道,要想搞垮搞臭对手,最好从政治上入手,如果政治清白,就查对方的经济问题,如果实在抓不到把柄,那就从个人品德、生活作风方面入手。

男人嘛,绯闻一定会有的,就看你怎么说,喜新厌旧背弃婚约这种事元稹也干过,也是闹得满城风雨,可你看人家的《莺莺传》,事情推得一干二净,一句话,责任全在女方。

正是在李绅和元稹的授意下,蒋防依据外界传言写了这篇小说,重点攻击李益薄情寡义、道德败坏,外加心理变态。

以李益当时的职位,无法与李绅、元稹对抗,无力辩驳,只能听之任之,爱咋说咋说吧。

还有人说,小说中所描述的情况基本属实。

霍小玉确实是殉情而死,李益也确实有心理疾病,不止小说里这么写,唐代李肇在《国史补》中也说过:“散骑常侍李益少有疑病。”年轻时有疑心病。

李益亲眼目睹昔日恋人死在自己面前,身心受到极大刺激,对霍小玉满怀愧疚,悔恨交加,从此“伤情感物,郁郁不乐”,所以才对《霍小玉传》的流传听之任之,多少有些自暴自弃,自我惩罚的心理。

李益后来的这首《写情》诗,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:

水纹珍簟思悠悠,千里佳期一夕休。

从此无心爱良夜,任他明月下西楼。

令李益的政治对手没想到的是,《霍小玉传》的流传并没有影响李益的仕途,相反,李益此后一路升迁,历任河南府尹、秘书少监、太子右庶子、右散骑常侍等职,最后官居正三品礼部尚书。

公元829年,李益以83岁高龄去世,成为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。

又过了大约800年,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以《霍小玉传》为蓝本,创作了戏曲《紫钗记》,上演后,再次引起轰动。

汤显祖的《紫钗记》共五十三出,与《牡丹亭》《南柯记》《邯郸记》合称“临川四梦”,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。

一部传奇,一出戏剧,坐实了李益始乱终弃、薄情寡义的形象。

后来的人们提起这个名字,几乎已经忘了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。大家只记得,李益是害死了一代名妓霍小玉的那个渣男。

-End-

│编 辑:小 丽

│图 片:网 络

上一篇 : 全球观天下!Polestar极星 4月份销量数据发布 同比下降68.57%(2023年)
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

相关推荐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