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央媒多篇文章遭到了广大网民怒怼,原因何在?
(资料图)
3月19日,央媒报道95后夫妻义乌夜市摆摊日赚9000元。网友们表示怀疑。有网友甚至算了一笔账:报道中说夫妻两人卖的土豆和豆腐一份是8元,如果想要做到日入9000的话,那就是每天卖出1125份。从5点开始摆摊,一直卖到凌晨3点,十个小时的时间,卖1125份的话,一个小时就是112份,合一分钟将近两份。
这样的工作量,一般人怎么可能做到?这还不包括前期的削土豆、切土豆的准备工作。网友们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,央媒的鸡汤他们不想喝。
3月16日,央视网发文批判孔乙己:“孔乙己之所以生活陷入困境,不是因为读过书,而是因为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,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,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。”此文一出又被骂上热搜。
其实只要是个长脑袋的人,都能看得明白,官媒接连发文旨在鼓励年轻人放下身段,投身到劳动中去,勤劳致富。初衷是没有错的,但是年轻人就是不买账。感觉只要是官媒发文,稍微不如意,就会遭到群嘲。
先有人民网发布《好好干,日子会越来越甜》的文章,在网络上遭到吐槽;后有央视网发布视频《靠下苦力挣钱心里才踏实》,遭到嘲讽,只能删除。大有愈演愈烈之势。
今天突然风向变了,多名博主似乎“人间清醒”发文力挺央媒,直接给发声的网友扣了个“网闹”的帽子,结果可想而知,无一例外遭到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。
甚至有人呼吁让政府清剿互联网,这是不让发声吗?其实大可不必上纲上线,党和政府是愿意听群众呼声的,否则大家的文章怎么能展现在我们面前呢?互联网永远都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。
网民们正是因为热爱和相信自己的国家,也才能才敢在互联网上说出自己的心声。当有一天,互联网上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,那才是真的可怕!
网民胆子是越来越大了,之前是怼专家,现在是连央媒也敢怼。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?
义乌95后摆摊年入百万,那只是个例。如果是几年前大家得到这个消息,一定会争相效仿,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根本没有那么容易。
大学生摆摊、送外卖、进工厂打螺丝,难道还少吗?现代孔乙己其实早就脱下长衫了。不是读书人放不下架子,社会竞争的压力,对看不到未来的迷茫,才是大家内心纠结的根本。
清华北大毕业跑滴滴的,比比皆是,是他们放不下身段吗?
年轻人但凡有一点办法,谁愿意摆地摊送外卖。现在的年轻人过的甚至还不如他们的父辈,正如网上说的,“工地上3000块钱你招不到农民工,却可以招到大学生。”
十几年的寒窗苦读,难道就是为了去工厂打螺丝、去工地搬砖、去送外卖吗?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无奈和悲哀。
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摆烂就是躺平,找不到工作,买不起房子,不愿结婚,即使结婚,也不愿意要孩子。现实中,更多的人因为高房价、低工资,往往很难有存款,再加上岗位拥挤的压力,已经很难喘息。
教育,医疗,住房这几座大山压的他们喘不过气。在上班和上学之间,很多年轻人选择了上香来获得心灵的安慰。
不是这届年轻人不听劝,而是他们上了学,见识多了,有了自己的见解,很多事情就有了自己的判断,鸡汤已经没用了。与其熬鸡汤,不如俯下身子,直面社会问题。脱离了群众,一切都是空谈。
与其忧心年轻人为什么会这样,不如关心一下他们到底需求什么!当社会给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少时,年轻人开始怀疑“努力”的本质的时候,这才是所有新闻媒体真正应该关心的重点。
年轻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很简单,就好比如工资高一点,物价低一点,最好能够买得起房子,结的起婚,养得了父母和孩子。更需要的国家,社会,企业,来点实际性的内容,而不光是“纸上谈兵”。
上一篇 : 【环球播资讯】多功能电子皮肤或让机器人拥有触觉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